一家德國最大、世界知名的風機制造企業,一直與世界最大的風電市場中國刻意保持著距離,它有著怎樣的品質?為何姿態如此高傲?
阿洛伊斯·沃本(Aloys Wobben)終于向中國企業敞開了大門。作為德國最大風機制造商Enercon的掌門人,沃本接待了中國最大風電運營商——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謝長軍,這是沃本第一次默許來自中國的企業家進入他的公司參觀。
在Enercon發展的28年間,它始終和中國市場刻意地保持距離。雖然中國在問鼎全球最大風電市場的短短6年間吸引了各國風電巨頭的競相進駐,沃本卻絲毫沒有動心。Enercon不但未踏入充滿誘惑力的中國,并且宣布退出了全球第二大風電市場——美國。因此,對于Enercon而言,謝長軍的到來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Enercon對于兩大風電市場的忽視和冷淡讓人難以理解。而當歷史時針指向當前日益混亂的風電市場時,Enercon被眾人看作失去甚多的市場策略似乎有一定道理。伴隨著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在華跨國企業生存空間日趨逼仄。以世界風電巨頭維斯塔斯為例,其2011年在中國市場的新增裝機容量為661MW,位居第八,甚至在不久前傳出中國風電設備商華銳風電(16.46,-0.19,-1.14%)和金風科技(7.46,-0.09,-1.19%)收購維斯塔斯的消息。
Enercon對歐洲市場專注的結果是,不斷做大,在某個市場占領主導,而不是外界所想象的“得不償失”。全球最具權威的風電咨詢公司BTM發布的全球風電市場報告顯示,2011年Enercon以7.9%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五,超過蘇司蘭、西門子(微博)的市場表現。
4月下旬,阿洛伊斯·沃本被《福布斯》評為“2012年綠色富豪”,其名下的綠色凈資產高達23億美元,成為唯一上榜的風電企業家。和這位德國創始人固有的性格一樣,嚴謹的研究態度、沉穩的發展路線以及充分的道德戒律感在Enercon表現得淋漓盡致。
徹底的“垂直”
研究Enercon的發展歷史,不得不提有德國“風電之父”美譽的阿洛伊斯·沃本。1973年的石油危機讓剛從大學畢業的沃本意識到,尋找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是擺脫對石油資源依賴的最好辦法。畢業后他特意騎單車繞德國北部旅行,確定了對風電的研究。
1984年,碩士工程師出身的他設計出德國第一臺發電風車的葉片與輪轂,并和鉗工兼電氣安裝工克勞思·彼得斯一起,在德國北部小城奧利希(Aurich)租下一間大廳,組裝了第一座風車,ENERCON風電公司就此創立。沃本開始了他一生的風電征程。
在Enercon公司內部,沃本對于研發的專注和創新的重視眾人皆知。由于公司創始人皆為技術人員,重視技術研發是Enercon一直沿襲而來的企業文化。這也讓Enercon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1991年,Enercon研發出世界上首個無齒輪箱的風機系統,并且從1993年開始大規模制造無齒輪結構的直驅風機,與此同時,風機、葉片和控制系統均實現了獨立研發和生產。
在業內人士看來,Enercon的技術創新能力令人羨艷,以直驅永磁為技術路線的產品覆蓋330KW-7.5MW范圍,并且針對不同的氣候環境推出機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2011年一些永磁企業受到稀土價格上漲轉向電勵磁研究時,Enercon早已經走在同行的前面。不僅在電勵磁技術領域走向成熟,Enercon在世界范圍的大型風機研發中獨領風騷。2002年,該公司安裝了第一臺4.5MW風機E-112,風輪直徑達到112m,直至2004年底此種機型還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風機。爾后,這一紀錄又被自己打破。2005年,公司對E-112進行了升級,研發出6MW風機。
相較于其他世界風電企業在大風機上的演進步伐,Enercon在風機功率上的研發不太像是一家典型的德國企業。在6MW風機開始運行兩年后,2007年,Enercon完成了E-126風機,額定功率達到7.5MW,震驚世界風電行業。即使到了5年后的今天,其領先地位依然無人撼動。
隨著風機不斷增加,沃本團隊在風電制造業的研發愈加深入,從風機葉片、變速電機再到變流變頻器、磁芯等,技術的延伸更加徹底。與恩德、西門子這樣同是德國風電企業相比,這是一家徹頭徹尾的風電垂直生產商。沃本甚至想讓Enercon的技術團隊研究透風機中的每個技術細節。為充分供給自有風機,Enercon在全球投資了8個葉片廠、5家發電機廠、4個電氣部件廠以及5個塔筒廠家。
“Enercon公司就是那種我要在全球尋找并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隱形冠軍’。作為該企業的創始人,沃本先生所做的和同類企業相比具有其獨特性。例如,Enercon公司的垂直生產延伸面達到80%,如有可能他甚至想造運送風能設備的船只。”《隱形冠軍》作者西蒙如此評價道。
無法停滯的技術投入,也讓沃本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成就感,以他名字申請的風電專利遍布全球。
專利“攻堅戰”
在德國Osterfeld的一處風電場,一個起重能力高達1600噸的起重機正在忙綠著,這個有著寬闊的臂膀的龐然大物將360多噸的渦輪機吊到140多米的高度。此刻,正在安裝的就是Enercon推出的E-126風機——塔身高達135米,風輪直徑為126米,總高可達198米。據統計,風機塔基重為2500噸,塔身重2800噸,機房128噸,發電機220噸,轉子為364噸,總重約6000噸。
風機的底部被一層層的涂上漸進的綠色,顯然,沃本想讓自己的風機與眾不同。沃本對風機的各個細節似乎達到一種“偏執”狀態。而正是這種“偏執”讓Enercon成為全球風電界專利申請數量上的“霸主”,從葉片構造、槳距控制、保護裝置、并網控制甚至到安裝運輸等各個環節都擁有大量專利。據統計,它擁有全世界風能行業中近40%的專利技術,從2001年到2005年間,每年的專利申請量都保持在50件以上。即使是在Enercon尚未進入的中國大陸市場,也申請了127項專利。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專利的主發明人和申請人都是沃本本人。而不進軍中國市場并且無進入計劃源自他對中國公司的不信任,以及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在意。因而,對于沃本來說,允許中國企業到自家公司參觀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
而在以往,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極致狀態,也讓Enercon多次陷入糾紛之中,甚至退出了一些曾經進駐的美國和印度市場。2005年8月19日,維斯塔斯公司就被告侵犯了Enercon公司董事長沃本的專利權,該專利關于風機葉片的防雷保護技術。隨后沃本宣稱維斯塔斯公司侵犯了他的多項專利,主要是電力并網技術方面,還有頻率控制技術、電壓控制技術、轉子相位角控制技術等。專利侵權糾紛案分別在德國、英國、蘇格蘭、荷蘭、加拿大、愛爾蘭開展。2005年,Enercon發起了對世界風電巨頭維斯塔斯的專利權訴訟,這場專利權之爭長達3年之久。
早在1994年,Enercon就開始進入南亞市場,在印度他們尋找當地的紡織企業家Mehra合作成立Enercon印度分公司,并持有56%的股份。其間,對于公司是否上市,沃本和Mehra發生分歧。而后,Mehra起訴Enercon望其公布專利,印度知識產權上訴委員會以“缺乏原創性”為由,判定Enercon擁有的12項專利無效。
在印度的經歷,讓Enercon公司上下一致認為進軍印度市場是個極大的錯誤。“我們在很大程度上被對方欺騙,并且掠奪我們的知識產權。”Enercon總經理Hans-Dieter Kettwig對記者表示。
在新興市場的受挫,讓沃本更加篤定了主攻歐洲市場的市場戰略。
全球化戰略?
截至目前,Enercon在全球30個國家安裝了風能機組,并且成為歐洲風能市場領跑者,這主要由于其撐控德國蓬勃發展的陸上風能市場的優勢,及法國和意大利等南部歐洲市場的強勁需求。
從Enercon的市場布局不難看出,其主陣地仍然是歐洲國家,德國、丹麥、西班牙、法國、英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荷蘭、葡萄牙、瑞典等。特別是在本土市場,更是所向無敵。
因而,稱沃本為Enercon定下的市場戰略是歐洲戰略更為貼切。據德國風能協會的統計,2011年,Enercon在德國市場繼續保持霸主地位,新增裝機占到德國新增裝機的59.5%,遠遠領先于維斯塔斯(21%)、瑞能(9.7%)以及恩德(3.9%)。
在風光秀美的臺灣澎湖地區,矗立著一排一排來自Enercon的風機。雖然堅持不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但其與臺灣的淵源頗深。臺電從2001年開始采用Enercon風機,后陸續引進,在臺電投資的風電場中,時常可以看到底部涂綠的風機不停地轉動著。據統計,在臺灣風電市場中,Enercon的市場份額達到59%。
雖然在歐洲市場占據主導,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國風能協會對于海上裝機的統計中,Enercon并不位列其中。
這和堅定的陸上戰略不無關系。在Enercon公司官方網站上,其銷售的主要10種機型,無一可以作為海上風機使用。在德國同行看來,Enercon如此行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這家公司完全由沃本掌控,他是主要決策者;二是企業主要深耕于德國市場,德國的陸上風電市場增長較為穩定。
“沒有任何一種可再生能源能夠和陸上風電競爭。德國市場還有很大潛力,特別是在中部和南部地區。”Hans-Dieter Kettwig對媒體表示。
在西蒙看來,Enercon規模或許不大,但是低調和踏實的發展路徑讓其成為偉大的公司。
德蒙空壓機配件網由德蒙(上海)壓縮機械有限公司編輯主辦,總部位于上海,德蒙空壓機配件網擁有全國空壓機配件領域最具完整的電子數據資料庫,眾多品牌的空壓機配件產品,是中國消費者選購空壓機配件產品的重要途徑。
上一條新聞: 合康變頻與新西蘭公司成功簽署合作代理協議
下一條新聞: 海利普技術交流會2012全國巡展—南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