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桿
空氣壓縮機誕生已近80年,其間經歷無數次改進提高,漸趨成熟,節能挖潛的余地越來越小,為摘掉高能耗帽子,進一步挖潛降耗,不能指望一下子拿出一個驚世的重大改進,勿以其小而不為,匯集眾多節能小點子則可集腋成裘,拙文意在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筆者注;本人系半路出家之后學,螺桿空氣壓縮機知識學自諸位專家學者的著作,特別是邢子文先生大作‘螺桿壓縮機一理論.設計及應用).對本人教益尤甚,奉篇學習心得多處引用邢先生之精辟田文,因頻繁引用,難以運一標示,另有部分引用忘記出處,而未標示,甚是抱教,在此一并深表謝意.
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出端倪,如自主機排氣孔口,經排氣彎管至油氣分離器均系粗大管道一路暢通,而自最小壓力閥至機組出口卻是一路窄小的閥管通道,全流量全程節流,從而造成不應有的附加阻力損失。
選用小通徑管、閥所節省的一次性蠅頭微利,與按經濟流速選用合理的管周通徑而獲之上佳性能相比,實在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進氣閥及最小壓力閥的流通能力至關重要,迄今,未見附件廠家提供可表示進氣閥、最小壓力閥流通能力的關鍵數據——流量系數,沒有這定量分析的數據,主機廠家根據什么評價這兩種重要閥門的優劣?
最小壓力閥與安全閥結構相近,安全閥承擔系統偶而超壓,短時泄放,確保安全的功能,其關鍵在于靈敏性,表征流通能力的流量系數次之。盡管如此,流量系數卻是必檢項目,并須在產
品標牌上標示,而最小壓力閥是螺桿機加載工況,至少占75%的運行時間內全流量通過,卸載工況截止向下游排氣并對下游高壓起止回作用的重要閥門,卻沒有流量系數這樣關鍵的數據,足見摹仿水準尚欠火候。
順便提一下:所有改進都涉及成本提高這個話題,愚以為,螺桿
空氣壓縮機的購機成本僅占其終生成本的5%左右,為追求購機價格便宜之蠅頭微利,與因優化改進能耗降低而獲終生巨額節電收益相比,孰輕孰重應是不言自明的。
詳細的研究請參考: